芒果体育《张良皋全集》筹备出版专家学者座谈缅怀一代建筑学家
发布时间:2023-05-17 人浏览
今年5月16日是张良皋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日。15日晚,武汉无界读书会以一套筹备出版的新书《张良皋全集》为主题,专题举办“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巴楚建筑文化缔造者、红学家、诗人、二战老兵”张良皋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武汉受教于张先生、与张先生有过交往的专家学者,包括张先生的儿子、女儿聚集一堂,回顾张先生生前点滴,缅怀张先生的学术贡献、高尚人格。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良皋全集》主编李晓峰介绍,张良皋是湖北汉阳人,1923年5月16日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出版的代表著作有《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等。张先生于2015年1月14日去世,享年92岁。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良皋全集》主编李晓峰主持活动。 记者万建辉摄
1947年,张良皋大学毕业,先后在上海范文照先生的建筑事物所及上海市工务局工作。因在校期间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青年联合社”,并积极参加“五二零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后来在“”时期回到湖北,躲避到汉阳乡下教书。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工作;1982年为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拟创办建筑系,59岁的张良皋被返聘为教授。他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
读书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持有人、原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郭粤梅女士回忆,她大学毕业时,有外国学者来学校讲学,张先生翻译,她第一次听到地道的美式英语,引发了她考GRE出国留学的念头;一次在图书馆看建筑一栏的书籍,看到张先生写的关于栖居的一本书,深深感受到建筑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关联;张先生年近九十的时候,一次民居建筑的研讨会,他发言时站在台上讲完全程,令她深受感动。张先生无论在顺境、逆境中,都坚持做学问,具有坚定的信念,这些都影响了华科建筑系几代师生。
张良皋在多部著作中,对土家建筑和土家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诠释,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读书会上,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向东教授通过视频,远程缅怀张先生。
江向东说,张先生先后在宣恩读初中、建始读高中,后在抗战期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他和张先生有20多年的交往。用先生的话说:“恩施地区是我第二故乡,抗战期间,我青年时代是喝着清江水学习成长的,恩施的山水养育了我;恩施民族建筑吸引了我。”
张良皋生前多次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长江日报》主任记者蒋太旭说:“今天我们纪念张先生诞辰100周年,屈指算来,张先生已离开我们8年了。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蒋太旭回忆,记得2015年冬天,在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学生们为恩师送行的这副挽联,非常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先生不拘一格的品性,给我印象极其深刻:“凡间少一匠门泰斗,天庭多一自在神仙”。
相较几位常接受采访的老先生,张良皋先生极具个性,说话幽默风趣。在媒体报道中,张先生给公众留下的是一个仗义执言的“老顽童”形象。除了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巴楚建筑文化缔造者外,张先生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抗战老兵,同时缘于在武汉土生土长,张先生也是武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相较于其卓著的学术成就,张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令人肃然起敬。
由是,张先生也成为记者们求教和采访的“富矿”,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热心地接受访问。他在华科大的寓所也常常成为采访目的地。“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套仅80余平方米的简陋三居室里,客厅摆放着上世纪70年代先生考察鄂西土家族建筑及旅游资源的留影,显示了他对大半生深耕其间的鄂西山水的依恋。张先生曾对弟子说,湖北学者要想超过清华、北大,在世界有影响力,就要在一个地方深耕下去。他一生深耕的地方,是鄂西。正是张先生,将鄂西建筑推向了世界。”蒋太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