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芒果体育人物丨马克俭:克勤于邦 克俭于用
发布时间:2023-06-05 人浏览
马克俭(1932-),男,汉族,湖南岳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建筑空间结构专家。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技技术进步奖、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及“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等荣誉称号。
1958年至1984年,在贵州工学院土建系担任教研室主任;1978年,成为九三学社成员;
2007年,在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并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担任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马克俭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工作。
1932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新墙河北岸一个叫马店的小山村里。
做过童工、卖过报纸,1942年马克俭被送到桂林两江乡宝山村的桂林儿童教养院,这所难童学校却成了他的“天堂”。在这里,他不仅有饭吃,还可以学习,马克俭开始学习高小的课程。1944年9月起,随着日军的逼近,教养院不得不撤离宝山村,经过数次迁移,于1945年5月到达贵州遵义团溪。跋山涉水的迁移途中,马克俭尝尽了人间艰辛,同时也铸就了坚强的意志,这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教养院准备迁回桂林。在贵州贵阳等车时,恰逢国民政府“战地失业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组织招生考试,“上学可以分文不掏,还管吃管住”,看到这样的招生公告,马克俭激动不已,当即决定报考初中。高小勉强毕业的马克俭顺利通过考试,成为贵州战时中学的一名初中生,这是他第一次接受正规教育。
1954年9月,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22岁的马克俭进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营造建筑系学习,就读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乙班。
1958年8月,马克俭大学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中,马克俭将广西和贵州作为工作目的地,童年在桂林儿童教养院的经历,以及少年时期在贵州求学的经历,使他对这两个地方怀有深厚的感情。其时,广西工学院尚处于筹建阶段,而贵州省委已报请中央批准成立贵州工学院,且要实现1958年招生的目标。这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马克俭选择到贵州工作最坚定的理由。
1958年4月,贵州工学院开始筹建,按“由小到大、逐步扩建”的原则,准备设立6个系共9个专业,从1958年秋季开始招生,分3年建成。
9月,马克俭和一批大学毕业生到贵州工学院报到,他被分配到贵州工学院土建系任助教,彼时,贵州工学院刚刚选定的校址蔡家关还是一片荒山野岭,师生们开始了艰苦的建校工作。
在修建教工食堂时,要求该建筑具备举办节日晚会和小型报告会等公共活动的功能,并提出屋盖跨度为15米,在既缺钢材又缺水泥的情况下,达到这一跨度很不容易。于是,马克俭、熊盈川提出用砖砌双曲扁壳来解决跨度带来的难题,因为扁壳的造型类似于鸡蛋壳,壳体以承受压力为主,正好可以发挥黏土砖抗压性能好的优势。
这一大胆设想没有工程经验可借鉴,但因为他们进行过砖砌薄壳结构的试验工作,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最后这一设想在土建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完美实现。
之后,马克俭又陆续参加了贵州工学院图书馆、校医院二期、子弟学校等的设计和修建。1964年底,以图书馆的建成为标志,历时6年的贵州工学院建校工作初步完成。
通过贵州工学院建校的实践,用科研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成了马克俭长期坚持的目标。
体育、文化等建筑往往需要较大的建筑空间,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苏联引入了由钢管、角钢等杆件相交组成的网架结构,逐步应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体育、文化建筑中。
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贵州的地理、气候比较特殊,且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因此贵州当时更需要中小跨度的结构来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需求,面对这些问题,马克俭认为,既然身在芒果体育 mgty贵州,从实际出发,思考就应该立足于贵州。也就是说,在贵州搞建筑工程科学研究,就应该摸索出一条节省成本的路,从而降低建筑结构的技术经济指标。“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这一朴素观念成为马克俭终身追求的科研理想。
经过数年研究,1986年马克俭提出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由此在全国开创了混凝土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为他后来开展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马克俭和空间结构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等学者合著的专著《组合网架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于1992年出版,标志着混凝土空腹网架的计算分析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都已成熟。
尽管如此,马克俭没有停止思考,此时他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空腹网架的结构高度较高,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时,空腹网架会导致建筑层高较高,怎样才能降低建筑层高?
1992年,马克俭将木结构中离缝式键结合木梁的原理引入到混凝土楼盖中,提出一种新的大跨度混凝土楼盖,并命名为“空腹夹层板”。
1993年9月,马克俭主持对三层不同型式的空腹夹层板-柱结构进行缩尺模型试验,根据试验验证了其受力性能和计算方法,并细化了施工工芒果体育 mgty序。
马克俭带领科研团队,继续空腹夹层板的研发。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工程经验,完善空腹夹层板的计算理论,制定相关的结构构造措施,改善结构的施工工艺等应用技术,正是这种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不懈努力,使这一新型的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空间结构逐渐被工程界和学术界所接受。
1995年,贵州工学院对名为灰楼的学生宿舍楼进行了加层改建。工程完工后,决算表明,造价比采用普通梁板做楼盖的混合结构节约17%,比框架结构节约35%。
此后,马克俭和他的研究团队拓展了混凝土空腹夹层结构应用跨度,将空腹夹层板由住宅、办公楼楼盖逐渐应用至工业与公共建筑楼盖。1999年他们发展了预应力空腹夹层板结构,2000年又进一步拓展至组合空腹夹层板结构。
在总结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2002年7月至2005年11月历时3年,马克俭为贵州省编制了《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技术规程》DB22/48-2005,这一标准成为其他省编制空腹夹层板技术规程的重要参考。2006年,“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空腹板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马克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院士只是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将更加勇于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的责任。”如他所说,他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并且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基于贵州省富产磷石膏及其污染现状,2007年,马克俭提出将工业石膏制作成模盒用于箱型楼盖、现浇成墙的资源化利用方向。2008年,马克俭两次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贵州省主要领导提出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后,还提交了相关提案。在马克俭等专家的不懈推动下,贵州省率先于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
结合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和国家节约集约土地资源要求,依托院士工作站,马克俭于2011年9月又提出大跨度空间网格盒式结构,实现了大跨度工业厂房由单层结构向多层结构的转化,且在2012年至2014年间大量应用于贵州省、湖南省的工业园区建设中。2015年开始又逐步将结构拓展至大跨度多层公共建筑,先后在山东、河南、江西和贵州等地应用。马克俭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在企业科技发展方向、项目把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
扎根贵州,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60余年,马克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原创性地提出“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空腹夹层板结构”“空间网格盒式结构”等结构体系,这些开创性成果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市,被国家及贵州、湖南、黑龙江等地编制成技术规程用于指导工程活动。同时,他为贵州省培养了大量结构工程人才,为推动我国结构工程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俭的学术成长经历也是我国结构工程学科发展的浓缩史。“克勤克俭”是马克俭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鼓舞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
1998年,马克俭(左三)在贵州工业大学逸夫学术交流中心训练馆了解工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