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房地产金融芒果体育MGTY、中小银行风险处置……金融监管总局发声
发布时间:2024-01-26 人浏览
围绕房地产金融、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等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度发声。1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就如何做好房地产金融、中小银行风险处置、“五篇大文章”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答。
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近年来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了“认房不认贷”的住房信贷政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支持措施,研究确立的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下调二套房利率政策下限、引导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等。
“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稳住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肖远企说道。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为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仅在2023年两项贷款余额合计近10万亿元。
肖远企表示,后续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导督促银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
为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1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推动房企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
肖远企表示,要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在城市政府牵头协调机制下,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向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推送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评估协调机制推送的支持对象,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要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近期,我们还将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要求银行尽快行动起来,在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下,与住建部门一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肖远企说道。
在经营性物业贷款方面,1月24日,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经营性物业贷款用途进行阶段性放宽,允许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对规范经营、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2024年底之前可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偿还存量房地产领域相关贷款和公开市场债券。肖远企认为,《通知》非常有针对性,前期也做了很多调研,听取了行业、金融机构和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肖远企介绍,近期金融监管总局还将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重大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并且要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此次会议释放国内因城施策落实好此前出台稳楼市政策措施,加大房地产整体融资支持,同时,强调今年房地产工作重点,有助于稳定市场对房地产复苏信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随着经济持续修复、就业和收入改善,购楼成本与门槛降低,有望促进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释放,国内“三大工程”、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有助于优化供给、改善需求等,推动房地产市场整体摆脱低迷、逐步恢复平衡。
坚持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农信社体系和城商行改革化险有序推进。肖远企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占比非常低,通过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部分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已实现可持续经营,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农信社体系改革化险步伐加快,农信社通过联合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金融服务公司模式和统一法人模式实现改革重组,村镇银行则通过市场化退出,吸收合并改建成分支机构或者发起行增持等方式化解风险,城商行也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不断壮大。
分类施策深化改革正是监管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的发力点。肖远企介绍,对于农村信用社体系,金融监管总局以转换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功能定位、规范履职行为为重点,“一省一策”启动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目前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的农信社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有的正在积极组织实施,有的已经开业运行,阶段性评估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正在彰显。对于城商行多措并举、“一行一策”指导实施改革。总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中小银行长期健康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千家万户,更好地防控好风险。
为使中小银行坚守发展定位,服务好本地客户,严防异地展业风险,此前监管机构对互联网存款、贷款均下发相关政策,要求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
肖远企表示,“中小银行有天然的熟悉当地的比较优势,对于不顾风险,盲目求快求全的诱惑,中小银行要有和抗拒的意志和能力,要开展差异化特征化的经营,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发挥出来以后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为加强中小银行内部治理,金融监管总局将督促中小银行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同时,选配选优地方中小银行的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重要人员,加强对高管班子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金融监管总局也采取一些措施,要求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头部中小银行,向其他地方中小银行输送人才、输送技术,包括核心客户系统,也包括风控系统,这方面工作已经开展,目前效果非常明显。”肖远企说道。
此外,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肖远企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要严查资本金的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同时,聚焦金融风险“关键人”“关键事”和“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决打击金融腐败和金融违法犯罪,要激发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内生机制,并进一步强化固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随着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风险已经明显收敛,中小银行目前风险整体可控,但需要注意部分地方机构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负债资产不匹配、资本充足率较低、长期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高度绑定等问题,也会对其持续经营带来挑战。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李明肖介绍,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针对性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在支持先进制造方面,强化重点监测和日常监管,并通过专题会议、专项培训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
在绿色金融领域,金融监管总局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李明肖表示,通过加强监管引领、完善统计监测、优化考核评价、丰富产品服务、强化风险管理五方面工作持续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服务质效。从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为节点,我国普惠金融之路已走过十载。“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进步”,郭武平介绍,金融监管总局不断加强监管引领,银行大多设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部门,提高了内部考核比重,持续提升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服务质效。
截至2023年底,普惠贷款余额为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较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2023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利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
郭武平表示,后续金融监管总局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首贷、续贷,续贷要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尽续,鼓励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款,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养老金融机构专业化发展,养老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养老理财、特定养老储蓄试点逐步开展。尹江鳌介绍,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围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和落实银发经济有关政策意见,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及时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引导推动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在数字金融方面,刘志清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从持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赋能成效、提升行业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监管、规范数字创新五方面入手,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明明认为,围绕“五篇大文章”,金融机构应加大不良信贷资产处置力度,释放新增信贷投放空间,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相对的,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以及近两年银行贷款结构的变化情况,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预计将会获得更多的优质金融服务。